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2022年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試點縣(市、區)和改革試驗區遴選結果名單的通知
教體藝廳函〔2023〕1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實《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光明行動工作方案(2021—2025年)》,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22年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試點縣(市、區)和改革試驗區遴選工作的通知》(教體藝廳函〔2022〕25號),經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推薦,教育部復核、確認和公示,認定并命名北京市豐臺區等58個地區為2022年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試點縣(市、區),天津市濱海新區等17個地區為2022年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改革試驗區。現公布遴選結果名單,并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機制保障。省級和有關市(區)、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組織領導,對標試點縣(市、區)和改革試驗區建設原則、任務和要求,明確建設工作責任分工,制定工作規劃,確定工作目標,加大經費投入,探索創新體制機制,建立分工明確、多部門協同推進的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定期開展調查研究、統籌推進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積極在本行政區域內遴選和建設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特色學校,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二、夯實基礎條件,強化人員配備。省級和有關市(區)、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要以健康學校建設為抓手,改善學校教育教學設施和環境,完善學校體育、健康教育場地設施,加強學校醫務室、衛生室、保健室建設,配備近視防控設備,落實教室、宿舍、圖書館(閱覽室)等場所采光和照明衛生標準要求,切實改善學生學習視覺環境。配備符合標準的可調節課桌椅、坐姿矯正器等相關設施和用具。鼓勵中小學配備“健康副校長”,配齊配足校醫等專職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及專兼職保健教師,支持校醫或專兼職保健教師參加培訓,提升職業能力和素養。加強體育與健康課程師資隊伍建設,區域內學校有一定數量能開展健康教育的專兼職健康教育教師,把健康教育師資培訓列入本地區教師繼續教育和教師培訓計劃。
三、改進教育教學管理,推進綜合改革。省級和有關市(區)、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抓好“雙減”政策落實,推動“雙減”理念、政策、成效深入基層。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全面評價體系,豐富課后服務供給,改善學校體育、美育、勞動教育辦學條件,落實手機、作業、睡眠、讀物、體質等五項管理,合理安排學習時間,讓孩子“動起來”,切實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的政策落實到位,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學校探索學生每天校內鍛煉2小時。
四、前移防控關口,加大健康宣教。省級和有關市(區)、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要把幼兒園作為近視防控的“第一道關口”,盡力降低幼兒和小學低年級段近視發生率。積極爭取當地宣傳、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部門的大力支持,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網絡、新媒體等作用,組建本地區近視防控專家宣講團,面向社會持續深入開展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宣傳教育活動。學校要將近視防控知識納入學校健康教育,提高學生近視防控意識和能力,積極利用學校廣播、宣傳欄、家長會、家長學校等形式,對學生和家長開展科學用眼護眼健康教育,凝聚教師、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力量,營造良好氛圍。
五、強化評議考核,促進工作實效。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試點縣(市、區)和改革試驗區的指導、監督,建立本地區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評議考核制度,每年開展評議考核,推動地方和學校優化辦學條件、改善用眼環境、減輕學業負擔、強化課外活動和體育鍛煉、重視科普宣傳、發揮家庭作用。
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試點縣(市、區)和改革試驗區試點改革周期為三年,自本通知印發之日起計算。有關市(區)、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要落實《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光明行動工作方案(2021—2025年)》,結合地方實際,以三年為周期研究制定本地區試點縣(市、區)和改革試驗區工作方案,經當地人民政府同意后,于2023年8月30日前報教育部備案(電子版一并發至指定郵箱),同時抄送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請各試點縣(市、區)和改革試驗區每年底將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試點和改革試驗工作進展情況、典型經驗做法和有關意見建議報教育部。
聯系電話:010-66096231(兼傳真)。電子郵箱:jsfk@moe.edu.cn。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單大木倉胡同37號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體育與衛生教育處。
附件:1.2022年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試點縣(市、區)名單
教育部辦公廳
2023年6月14日
免責聲明
以上內容來自網絡,本站轉載本文的目的在于宣傳和傳遞更多信息,以上內容并不代表本站觀點,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涉及到相關政策請以原文內容為準,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來源鏈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s3285/202306/t20230621_1065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