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教材表彰激勵機制 推動教材建設高質量發展
近日,國家教材委員會發布了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獎勵決定。國家教材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就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評選的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社會各界對全國教材建設獎十分關注,請介紹一下設立全國教材建設獎的背景。
答:全國教材建設獎是在中央的重視和關心下設立的。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教材建設,專門對教材建設作出重大部署。2016年,中辦、國辦印發文件,明確提出完善教材建設表彰激勵機制,實施教材建設國家獎勵制度。2019年12月,經批準,正式設立全國教材建設獎,由國家教材委員會主辦、教育部承辦。教材建設的快速發展為開展評獎提供了現實基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材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教材內容不斷更新,教材質量持續提升,教材門類逐步齊全,教材體系日益完善,育人功能不斷增強,涌現出了一大批具有中國特色、適應時代要求、高質量高水平的大中小學優秀教材,為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發揮了關鍵性支撐作用。教材編寫、審核、出版、管理、研究等相關機構和廣大教材工作者堅持正確方向、守正創新、嘔心瀝血、辛勤耕耘,在教材建設中取得了突出成績、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些重要進展和成績的取得,為開展評獎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前提和基礎。
開展評獎是新時代推進教材建設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當前,我國教育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迫切需要教材建設提供更加有力支撐。開展全國教材建設獎評選,能夠充分調動教材建設各領域各方面的積極性,增強教材工作者的榮譽感、責任心,帶動更多優秀人才參與建材建設,激勵各方面更好地推動教材建設高質量發展。
問:請簡要介紹一下開展全國教材建設獎評選的意義。
答:一是加強教材建設激勵保障的重要制度設計。全國教材建設獎面向大中小學教材建設各領域各環節實施,分設“全國優秀教材(分為基礎教育、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高等教育三個大類)”“全國教材建設先進集體”“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三個獎項,每4年評選一次。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首次設立全面覆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的專門常設性獎勵項目,是我國教材工作領域的最高獎項,是健全完善教材建設激勵保障的重要制度設計。
二是樹立教材建設標桿和典型的重要機制性措施。開展全國教材建設獎評選,定期遴選教材建設的優秀成果和先進代表,樹立教材建設的先進典型和示范標桿,強導向、建機制、促建設,更好地引領我國教材建設的方向,帶動更多教材建設的精品力作不斷涌現,推動教材戰線形成奮發有為、干事創業的良好局面。
三是展示教材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全國教材建設獎為優秀教材和教材建設先進典型提供了重要展示平臺,是社會各界了解教材工作的重要窗口。教材工作主動接受社會和人民的檢閱,有利于獲得社會更多理解和支持,為教材建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問:全國教材建設獎是一個系統性的獎勵項目,請介紹一下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評選工作開展情況。
答:全國教材建設獎勵項目設立后,在國家教材委員會直接領導下,教育部即著手開展相關工作,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準備階段,整體設計評選工作。國家教材委成立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評選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評選的組織領導。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家教材委員會辦公室(教育部教材局),負責制定評選工作總體方案,開發建設全國大中小學教材調查統計平臺,對全國大中小學教材進行大摸底,為制定評選工作方案提供科學依據。領導小組辦公室先后赴多部門、省市、學校、教科研及出版機構調研,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建議,召開專題研討會30余次,歷時半年多,研究形成評選工作總體方案。
二是啟動階段,正式發布評選工作通知。根據《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評選工作方案》,評選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相關單位分類制訂各獎項評選工作安排,分別確定參評范圍、評選條件和評選辦法,提交評選工作領導小組審議通過。2020年10月底,國家教材委發布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評選工作通知,正式啟動評選工作。
三是評審階段,逐級確定擬獎勵名單。經過各地和有關部門初評推薦,共有3273種教材入圍全國優秀教材國家評審,其中,基礎教育類教材550種、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類教材1047種、高等教育類教材1676種;共有196個候選集體、389名候選個人入圍全國教材建設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國家評審。經各獎項國家評審委員會組織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嚴格的網上評審和會議評審,面向社會公示并進行異議核查處理后,最終確定了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各獎項獎勵名單。
問:請介紹一下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各獎項評選結果的具體情況。
答:根據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評選工作安排,全國優秀教材擬評選1000種(基礎教育類200種、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類400種、高等教育類400種),全國教材建設先進集體100個,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200名,實際評選中各獎項允許有空缺。經評審,最終共評選出全國優秀教材999種、全國教材建設先進集體99個、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200名。具體為:
基礎教育類優秀教材200種,其中特等獎3種、一等獎40種、二等獎157種。獲獎教材覆蓋了基礎教育各類型、各學段、各學科。
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類優秀教材400種,其中特等獎3種、一等獎80種、二等獎教材317種。獲獎教材覆蓋了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各類型、各層次,19個專業大類均有教材入選。
高等教育類優秀教材399種,其中特等獎4種、一等獎80種、二等獎315種。獲獎教材覆蓋了高等教育所有學科門類、76個本科專業類。
99個全國教材建設先進集體、200名先進個人均涵蓋了課程教材編寫、審核、出版、管理、研究各個領域。
問:為達到評選工作的預期目標,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主要遵循了哪些原則?
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評選堅持正確導向、科學評選、質量為先、公平公正、評建結合的原則。
一是堅持正確導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材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鼓勵扎根中國大地、立足中國實踐、總結中國經驗、彰顯中國特色,思想理論和觀點方法等具有原創性、育人成效顯著的教材;鼓勵緊跟國際學術前沿和時代發展步伐,有效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需要的教材;鼓勵適應信息社會發展要求,內容形式創新、教學效果好的教材;鼓勵各方面加大教材建設力度,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入教材工作。
二是堅持科學評選。根據各級各類教材的不同性質和特點,在統籌提出評選工作總體設計和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分類確定參評范圍、評選條件和評選辦法,確保評選工作實事求是、科學規范。
三是堅持質量為先。嚴格評審標準,嚴把政治關、學術關,突出實踐效果,優中選優、寧缺勿濫,確保獲獎對象經得住檢驗。
四是堅持公平公正。嚴格評審程序和辦法,嚴肅工作紀律,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堅決杜絕“跑獎”“要獎”行為。
五是堅持評建結合。注重發揮評獎的導向作用,重在以評促建,引領教材建設方向,推動各地各部門健全激勵機制,帶動教材質量整體提升。
問:在嚴把評選質量關方面,本次評選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為確保評選質量,本次評選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嚴格參評條件。明確各類參評對象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其中,優秀教材主要是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要正確,內容要科學嚴謹,使用效果和社會影響要好。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重點是突出政治上過硬、工作實績顯著、社會形象好。
二是嚴格評審標準。根據不同類別的參評對象,分類制定科學、系統的評審標準,嚴把政治關、思想關、學術關,強調高標準、可測量、能比較,優中選優,寧缺毋濫。
三是嚴選評審專家。從全國相關領域遴選高水平專家參加評審,建立評審專家庫。入選的評審專家必須政治上過硬,思想道德素質高,熟悉課程教材建設,在專業領域有濃厚的學術造詣,有豐富的教育教學、課程教材研究或管理工作經驗,組織紀律觀念強。
問: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各獎項獲獎對象主要有哪些特點?
答:獲獎教材價值導向鮮明、教育理念先進、質量水平高、社會評價好,獲獎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政治立場堅定、勇于改革創新、工作實績突出,代表了目前我國教材建設各領域的領先水平。總體上有五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政治性、思想性強。獲獎教材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充分反映黨的理論創新成果、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鑄魂育人成效顯著,具有重要導向作用。二是創新性、時代性強。獲獎教材緊跟國際學術前沿和時代發展步伐,及時體現學科和行業發展的新成果,有效服務國家創新型人才培養。三是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獲獎教材立足中國實踐,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四是社會影響力大。很多獲獎教材歷史悠久,經過長期實踐檢驗,獲得廣泛認可,產生深遠影響。五是示范引領作用好。獲獎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堅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認真探索教材建設規律,積極推進改革創新,作出了突出貢獻,發揮了示范作用。
問: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評選工作完成后,下一步有什么考慮?
答: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評選工作順利完成后,下一步主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強化宣傳引領。積極宣傳推廣優秀教材,加強先進集體和個人典型事跡報道,采取專欄、專訪、專輯、專論等方式深入介紹、廣泛宣傳,以評促建,以點帶面,充分發揮全國教材建設獎示范引領作用,推動更多教材建設精品力作不斷涌現。
二是創新建設機制。獲獎對象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典型性,深刻反映了教材建設的內在規律,集中體現了教材建設的時代創新。我們將加強對教材建設優秀成果的研究,探索完善總結提煉機制,深入挖掘教材建設規律,全面總結教材建設經驗做法,系統整理、提煉、推廣教材建設各領域體制機制創新,促進教材建設高質量發展。
三是優化評選辦法。這次評選是全國教材建設獎首次評選,無先例可循,有許多問題第一次遇到,可以借鑒的經驗也不多,雖然做了大量的努力,仍有不少改進提升空間。下一步,我們將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進一步優化評選辦法、完善評選方案,為做好下一屆評選工作奠定更加扎實的基礎。
免責聲明
以上內容來自網絡,本站轉載本文的目的在于宣傳和傳遞更多信息,以上內容并不代表本站觀點,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涉及到相關政策請以原文內容為準,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來源鏈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110/t20211012_571662.html